2017 NBA自由市場剩餘戰力分析-控衛篇

通常,在每年自由市場開放的一個月之後,絕大多數的自由球員之去處早已塵埃落定,當然難免會有一些遺珠仍存留在市場上,而今年來說較以往年不太一樣,去年因為團隊薪資暴漲的關係,讓球員的身價大幅上升,一些原本可能用3-5M就可以簽下的球員卻因為通貨膨脹(是這樣用的嗎?)的關係導致求位必須出到6-8M的薪資才可以簽走該球員,而且就算不出這種價碼,別隊也會出,因為大家都有錢有空間,還不趁這機會薛你一波。

於是許多球員都簽下了以往來說被認為是「溢價」的合約,然而儘管今年的團隊薪資確實是創下歷史新高,但是漲幅並不是預期的10XM,在今年新制訂的CBA協議當中,下一季的團隊薪資門檻為99.093M,門檻下陷為89.184M,豪華稅的門檻為119M,因此導致去年在自由市場到處亂撒錢簽人的球隊到了今年因為薪資完全被卡死的關係,連補強的有一定的困難。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CBA協議或是NBA團隊薪資設定有疑慮的也歡迎看看我之前做過的影片喔~



而正是上述的原因導致今年大部分的球隊異常的冷靜,自由市場自然也冷清了許多,反而是交易市場更加熱絡,一堆球星的交易案真的讓我覺得比今年的總冠軍更精采啊!也因為如此,雖然這些還沒找到東家的球員星度不比去年,但是仍舊充斥著許多好用的球員,尤其今年剩下的RFA(受限自由球員)更是往年來最多的一年

一如過去兩年同樣系列的文章,我將會分成四到五篇文章來聊聊這位置的剩餘戰力並簡單介紹一下他們,最後再來討論哪些球隊適合他們和哪些球隊需要他們。




這裡有影音版的,如果想換換口味的話歡迎看看



目前自由市場剩下的控球後衛名單如下︰

Deron Williams、C.J. Watson、Norris Cole(已確定前往以色列打球)、Jarrett Jack

Greivis Vasquez、Aaron Brooks、Trey Burke、Isaiah Canaan、Beno Udrih、Jason Terry

這裡不像過去兩年有分類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懶大多數球員都有能力和實力能夠擔綱一支球隊的第二控球,所以就不太需要去分類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Deron Williams 33歲





其實上季的Deron表現並不算衰退,前半季在小牛平均上場29.3分鐘可以繳出13.1分6.9助攻,後來經由裁員競標後加盟了騎士,平均上場20.3分鐘可以繳出7.5分3.6分,儘管冠軍賽的表現根本形同隱形,但是還是不能抹滅他的表現並沒有下滑太多的趨勢。

當然還是有些人會認為Deron到了騎士後表現下滑了不少,確實,如果我們打開進階數據的話,Deron來到騎士後的PER值(效率值)、Winshare(勝利貢獻值)和攻防數據都不如小牛時期來得優異,但是我認為問題出在球權上,Deron到了騎士後的USG%(使用率)是生涯新低的18.1%,並不是說Deron的無球能力不好,而是對於生涯平均的USG%(使用率)約23.5%的Deron來說,他持球的效率會遠高於無球的效率,影響力應該也會大於無球的進攻威脅。

儘管已經33歲了,但是我認為Deron還是有能力擔任第二控球,不管是外線能力、穩定性還是組織傳導能力,Deron應該都是這群自由球員的領頭羊,年紀和傷痛會是他的疑慮,然而亟需穩定板凳指揮官的球隊應該滿需要他的加盟。

請繼續往下閱讀





C.J. Watson 33歲





不知道是因為魔術的球場靈氣關係還是年紀影響,Watson來到魔術之後的三分技能包幾乎快要不見了,來到魔術以前的Watson生涯的三分命中率還有38.3%,但是到了魔術以後,15-16的三分連30%都不到,上一季也不過剛剛好的30.5%,更不提進階數據當中關於PER值(效率值)和Winshare(勝利貢獻值)都是生涯新低的情況了,攻防兩端的急遽下滑也讓魔術最終選擇裁掉這名還有兩年合約的老將並轉而簽走了爵士替補控衛Mack。

不過有個可以替他平反的地方就是,Watson上季有多達42%的上場時間是打二號位,身高僅6呎2的他打二號位確實是有點吃力,另外魔術的整體戰力本來就不夠強,而Watson本身就是那種非常適合輔助擁有足夠競爭力的球隊,同樣的例子我們也可以看看他在魔術的隊友Biyombo(不用問怎麼又是魔術,我已經習慣了 = =),這類型的球員只有能擺對位置就能對球隊做出極大的貢獻,然而到弱隊的時候,這些球員的缺陷自然也會一展無疑,畢竟攻防沒人Cover,空檔更小或者工作量更多的情況下,你又怎能要求他們做出更多呢?能的話早就已經成為明星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