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應在做法之前,走向成熟職業聯盟之前的制度樓地板

這幾年有幸參與過台灣職業球隊和職業聯盟事務,看見台灣在去年成立P. LEAGUE之後,無論是以聯盟人員身分,或是經歷前期籌備離職後看到榮景,都覺得欣慰,但也深深再一次印證,沒有「是不是職業聯盟」,只有「是不是成熟的職業聯盟」,而台灣距離推出一個足夠成熟,足夠制度化的職業聯盟,還有很遠很遠的路要走。



一年前曾經在自己的臉書上留下這一段文字,如果有興趣可以一讀,那是寫在正式加入P. LEAGUE聯盟的前幾天,自己也是抱持與這篇文章相同的信念才投入聯盟工作:起步初期,搭好聯盟體制的地板,才能談聯盟天花板走多遠。

https://www.facebook.com/xiao.gu.397/posts/3807401405943942

無論是要4隊還是n年後放眼全台灣40隊,整個球團獨立於母企業之外,球團自身公司化,聯盟經紀人認證制度、球團需要合格會計師簽證、禁止陰陽合約條款,所有額外激勵獎金獎品通通列入簽證項目,另外明定職業球員身分規範、推動球員工會,這些才是無論聯盟和球團規模,成立初期就該訂下標準的當務之急。

最重要的,聯盟和球團抓準權利義務相對關係,要求兩者財務透明,公布財報和各項支出細節,這些一開始要訂好的基本標準,不然以華人社會習慣疊床架屋,先走情理法而不是法理情的做事風格,變成下一個SBL機會相當不小。


過去自己曾寫過,為什麼台灣不要學NBA,甚至台灣不要學CBA,為什麼?職業聯盟重要的是章程體制或是章程條例?其實這是20世紀初中世紀封建國家走入尾聲,要進入國家轉型的問題,首要的是經濟模式或是社會體制?舉例來說,國家未來農工產業要發展什麼產品推動經濟?還是整個國家體制學民主直選,或是社會主義?我會選擇社會體制,無論你信仰的是什麼政治理念,先有體制才有方向。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幾年無論是到大學、研究所的業界經驗分享、Podcast,大概都講過一句話,「什麼是NBA,這是在全世界最資本主義的國家裡面,玩的社會主義聯賽」,一個職業運度聯盟的條例,應是照著架構走,如果先天架構就不一樣怎麼學?



回頭來看,為什麼不要學NBA和CBA,一個是有著全世界紅利的美國輸出唯一成功的跨國均富聯賽;另一個是有著黨政軍撐腰搞了二十年才慢慢走進商業化,但實際上能不能盈餘還是靠著人制和地方盤根錯節的關係,而不是市場制度化。

選秀和薪資上限不是必要,NBA有這些制度很好,但NBA本質就是一個在全世界最資本主義國家玩的社會主義聯賽,全世界另一個勉強達到名義上避免財閥獨霸職業聯賽的是德國,但實際上執行起來也沒辦法如美國一樣。

從去年P. LEAGUE參與籌備開始,很多人質疑,為什麼不公布球員薪資?為什麼不設定薪資上限,這其實陷入最基本的問題,職業運動只看到美國,為什麼職業運動一定要公布薪資?歐洲足球聯賽從沒有公布每個球員具體年薪是多少,甚至即便NBA,公布的薪資都只是粗略大方向,沒有人拿著合約給球迷確認。





我支不支持公布薪資或是上限?如果台灣體制走對了,發展足夠成熟了,當然支持制定合理的薪資規定,但什麼叫做合理?NBA現行的薪資上限是有關BRI分潤直接連動,由球員工會組成代表,和資方進行集體協議,球員能簽下多少合約,和當年上限有關,即便就連疫情期間,NBA也要和球員工會協議以疫情為由,討論出另一個具體數字做為BRI依據,如果沒有球員工會的薪資上限叫做什麼?那叫做資方單方面剝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穿了,要不要選秀、要不要薪資上限、要不要薪資透明,對一個剛起步的職業運動來說,根本不是最重要,看過日本澳洲怎麼改革籃球聯賽,從不是國內最受歡迎的運動徹底走向制度化和市場成熟,就知道整體產業的具體改變,不是今天推出一個聯盟或是n個聯盟,看似榮景學到皮毛之後就會一切走上軌道。



不是薪資和選秀制度都不要學,而是認清職業聯盟存在的楚前提和目標是什麼?對我來說,職業聯盟存在目的是透過制度化,讓體育競技能夠產業化,進而壯大整個體育金字塔的收益和人才培養。那要怎麼做?抓穩職業聯盟的發展方向和想要傳達並且實踐的價值觀,然後以此訂好聯盟的地板,其餘的薪資規範和選秀,甚至行銷與社群推動都是修正技巧,而不是核心精神。什麼叫做產業化?不只是看現在存有幾個職業還是業餘聯盟,不只是進場人數,不只是看球隊數,而是最基本的參與球團和營運方有沒有認知到職業化必須從制度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