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兵敗亞洲盃看臺灣籃球的困境-(下)

在開始之前,談一下昨天世大運選手入場的問題,你們可以要你們的錢、要你們所謂的尊嚴,但你們連國家的尊嚴都不重視了,憑什麼說自己是國家的公務人員,到底憑什麼? 國內的事情鬧上國際並不會對你們有幫助,因為沒有國家會想捲入別人家務事,包括中國也不可能出手幫助你們。你們也很厲害,這個舉動把很多本來對年金改革看法中立的體育人或從事體育相關工作的同仁給惹火,還洋洋得意, 這領導人真是好棒棒,這麼會樹立敵人的領導人我還是頭一次看到。

幸好場內世大運內容籌畫相當的好,尤其是當陳金鋒揮出這一棒點燃聖火,相信很多人都感動落淚了!


言歸正傳,延續兵敗亞洲盃看臺灣籃球的困境-(上)的內容,從兵敗亞洲盃看臺灣籃球的困境-(下) 筆者來談一些可能可以改進的方向。

請繼續往下閱讀

Ads by

台灣籃球的出路

雖然台灣籃球的這些問題其實大多已持續多年,這次的慘敗或許能成為整體檢討的起頭。筆者提出幾點覺得應該對於台灣籃球走出現在困境可能的辦法:

一、季後賽賽制

現行季後賽賽制七取六,太容易晉級,會影響到球員在場上拚戰的精神及球迷想進場看球的意願,還是改回原本四隊晉級比較理想,待有新球團加盟到有十支球隊左右,這樣的季後賽賽制才會好看。

二、考慮引進「雙洋將」制度

雙洋將制度大概很多球迷都會覺得那這樣比賽就都靠外援打就好了,有什麼好看。但綜觀亞洲各強,中國、南韓、日本通通採用雙洋將制度。那雙洋將制度怎麼玩比較好,筆者覺得南韓值得借鏡,南韓前幾年啟用雙洋將的主要原因是球迷覺得球賽不夠精彩,票房流失太多。而以上季來看,筆者認為雙洋將確實讓比賽能更精彩,吸引球迷進場看球。附帶一提,KBL洋將目前甚至是用開季選秀的方式來確定。

目前KBL各隊採用雙洋將的策略大多一大一小,很少球隊會安排兩小 (不能兩大)。現行KBL洋將上場制度,第一、四節只能單洋將,第二、三節可以採用雙洋將。啟用「雙洋將」制度有幾個好處,首先,可以提升球賽精采度,球賽精采不怕球迷不進場看球;再者,多一個小號洋將在場上,更容易和本土選手正面對決,挑戰進攻和防守洋將,本土球員可能會有不少挫敗,但挫敗其實是讓球技成長最好的糧食;第三,球員上場時間勢必會受到壓縮,但球員會更懂得如何在有限的上場時間拚盡全力,展現自己的效率,而拚盡全力的比賽自然好看。第四、可以接觸、吸收更多外國的球風,融合本土,創造出屬於自己和球隊特有的球風。雙洋將制度其實並沒有大家想的這麼糟,只要想好配套措施,對於台灣職籃的發展、球員球技的成長是會有助益的。最後以今年4月23日,首爾三星閃電出戰安陽KGC人參的總冠軍賽G2精彩畫面,讓大家感受一下雙洋將比賽的精采程度絕對是更高!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在地化」的策略嘗試

有人說台灣沒這麼多籃球場館,主要就幾個,在地化太困難。當然,筆者認為要球團自己掏錢一隊蓋一間場館是不太可能。筆者認為球團既然和縣市政府冠名,不妨找縣市政府合作,例如像是:NBA球隊跟當地政府多少有連結;日本職棒的各隊主場也大多是球團和當地政府合資蓋成的。與縣市政府談冠名時,不妨可以試著談真正的在地化,在當地找一座堪用的籃球場館,從政府補助球團部分的場館租借費或為場館維護費開始;若真的沒有堪用場館,看雙方是否有意願合資在當地興建一座新的場館,若能將在地化發展起來,其實也能連帶提升當地經濟發展。當在地化能落實,建立起「固定球迷」的基礎後,再配合新的行銷策略,應能把票房和商品銷售的收入提高,再將一部分回饋給當地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