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談中華男籃

從瓊斯杯關心到亞洲杯的第9名,比起上一屆的13名雖然沒那麼難堪,可從問題裡我們必須承認:態度、制度與策略、身體對抗性、專項進攻技巧等,在在都需要「混這一趟水」的阿三再繼續努力。



『中華隊?態度與制度』

優秀一線球員為了避免受傷,然後怕返回母隊被處罰,包括擔心受傷進而薪資降落等,因此打球態度有些保守,這有些情有可原;二線球員在明知不可為(不可能贏球)情況下,打起球來也是畏首畏尾等,則是最近三、四個月所見中華隊。

這樣情景,旁觀者替阿三抱不平的說:情何以堪?這樣的態度如何改善?就我們瞭解,賽前由中華籃協為中華健兒投保巨額保險,是建立積極態度的制度之第一步;尤其從高級職業競技與職業隊老闆同理心可知,讓國手們毫無後顧之憂,才是根絕畏懼與擔心重要關鍵。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次,建立與塑造當選籃球國手的榮譽感,則是現階段中華籃協與球迷所欠缺的;因此,及時替國手們多多宣傳、多替中華隊在各地造勢、給予中華健兒無與倫比的優越感、替國手們招攬廣告等等,這是基本的作為。因為,現在我們籃球國手連棒球國手的皮毛福利都看不到,想當然,沒保險、想當然缺乏優越感、尤其在沒有實質收入等情形,所謂要求國手的積極態度就難以呈現。

最後,我們期望所有準國手,能夠改善自主訓練的態度,像個職業選手去操作各項訓練;你既然已經當選準國手,就該好好的每天至少鍛鍊自己6小時以上,為自己也為國家,別找1003個理由敷衍。



『怎樣在不可為裡為之:策略與環境』

到底全臺灣的籃球教練們,是不是多數認為我們中華男籃「值得去打奧運與世錦賽?」假如明知不可為,在選拔中華男籃時,策略與目標是不是該有所改變?既然去打奧運與世錦賽都是炮灰,為什麼要花錢歸化球員?既然去打奧運與世錦賽都是一勝難求,我們去參加亞洲杯與亞運會時,球員組成是不是要彈性變更?

我一直堅信李鴻棋教授講的:臺灣的男子籃球,在亞洲玩一玩就好;這裡有三個含意,一是既然沒有高大球員,就沒辦法在世界籃球生存,我們有必要去弄個四不像又花大錢的歸化球員,來代表臺灣去參加國際賽嗎?其次是,既然臺灣的籃球都派系林立、各自為鎮,包括籃球教練與裁判等,都缺乏像中國大陸、韓國與日本、菲律賓等國家的眼界與態度,你奢談衝出亞洲簡直是癡人說夢。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要提的是,放眼中國大陸、韓國與日本、菲律賓等國家,甚至西亞的伊朗、黎巴嫩,新加入的澳洲與紐西蘭等亞洲的國家籃球,都有他們職業籃球去吸引更多優秀運動員的投入,反觀臺灣籃球卻劃地自限的以業餘籃球經營,沒有吸引力的環境策略,憑什麼可以讓臺灣籃球在亞洲脫穎而出?

因此我們建議,亞洲杯就派世大運代表隊去磨練,亞運會就以全國國力去參與;然後,把歸化球員的錢,加上運動彩卷專款拿來聘請頂尖美國教練,來臺灣辦教練講習會,把基層籃球統一,並協助帶我們的U16、U18、世大運國家隊等。當然,成立職業籃球,並讓世大運國家隊參與;放寬國家A級教練考試,讓更多優秀教練參與國家隊指導與訓練;要求裁判進修並跟上國際化等,這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態度呀!



『身體對抗性:體能與授權並鞭策』

在亞洲杯裡跟日本與澳洲隊對抗時,可以瞭解我們的球員之身體對抗性不足;這個對抗性不足包括平常根本缺乏這樣的對抗經驗,這個對抗性不足其實是我們裁判執法有點跟不上潮流,這個對抗性不足其實顯示,臺灣的教練在技術的指導上有些保守等。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的大專UBA與半職業最高水準的SBL比賽,包括球隊的訓練等之對抗性不足,這部份在最近二年協助一些球隊指導與訓練時就瞭解;所以我們認為,怎麼樣強迫所有高中與大學、SBL教練進修,掌握體能訓練趨勢與要領,可能是現階段籃協可以即時改善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