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大運》中華輸了比賽 卻贏得更好的防守

6:75,這是世大運中華隊敗給拉脫維亞的比數。瓊斯盃就算增加Kyle Barone助陣,仍只拿下2勝,還在最重視的對日本之戰中吞敗,如今儘管移地訓練,還是在世大運首戰以將近20分的差距落敗,對這支世大運男籃中華代表隊,這一陣子實際上的勝敗表現並不讓人滿意。



回到這場比賽本身,如同總教練Charlie Parker所說,投17中2的三分球,僅有四成命中率的罰球,23次失誤,被抓下19個進攻籃板,都不是足以贏球的數據。進攻籃板可能歸咎於身材,失誤可能是對手高強度防守的問題,但三分球的低命中率已是自己可決定,更不用說完全能以練習彌補的罰球,不管再怎麼找理由,此戰中華年輕小將們都有必須修正的缺點。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至少這一場比賽並不是毫無收穫,而且並不像瓊斯盃總是聚焦在陳盈駿的驚人表現,而是中華隊的團隊防守。



德國、愛沙尼亞、芬蘭、美國、俄羅斯,幾支強權都在首日就有飆分的表現,然而面對強度明顯高出一截的拉脫維亞,中華隊卻能達成Parker賽前期待「盡量每節失分低於20,全場失分低於80」的目標,團隊防守是最大的功臣,拉脫維亞並不是有製造空檔卻沒把握,也的確能利用身材優勢或是空切屢屢在第一波突破防線,但中華隊卻用前仆後繼的輪轉補防,總是糾纏至最後一刻,固然有幾次防守都在最後兩三秒失守,但也成功製造拉脫維亞四次24秒進攻違例,這樣的防守,絕非一朝一夕可成。



中華隊基本上採取「全換防」,對手擋拆後不論身材都會換防,就算變成後衛在禁區守對方的長人也不會急於還原,而是先交給長人在外圍干擾傳球,第二線甚至第三線協助後衛也都早有預備,固然有9人來自同一間學校的拉脫維亞多次以默契十足的傳導突破中華隊防線,但整場比賽裡,拉脫維亞只靠一兩次傳球就能得分的次數甚少,多半都得靠近乎完美的團隊進攻才能突破中華隊的補防。



對於以往總是給人團隊防守不夠堅持的中華隊而言,這絕對是鮮少見到的情況。



不論Parker到底施了什麼魔法,中華隊的團隊防守明顯進步是不爭的事實,更可喜的是,就像去年的中華隊亮點是李愷諺,前年的亮點是周儀翔,大前年是陳盈駿,近幾年年輕的中華白/中華二隊/世大運代表隊,只能有以球員為主的零星亮點,除2014年在亞洲盃奪下銀牌以外,鮮少有哪一年是以團隊為主的表現讓人驚豔。

請繼續往下閱讀



的確,對台灣人而言,籃球是高難度的運動,光是衝出亞洲戰場就有難度,更不用說體驗世界的強度,國內籃球環境並不健全,也很難期待光靠籃球,能讓我們在國際上有什麼光芒。



但是,就算只有一點點也好,能看到台灣的球員跟世界有能力抗衡,都是一件值得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