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球理論詛咒,越投越上癮的三分毒藥

在東區總決賽第二戰結束後,筆者寫下了這麼一篇文章。

簡單、粗暴,公鹿體系有機會把勇士拉下馬嗎?

結果就東區決賽第六戰過後看來以上都變成空談,我也必須在此向所有支持暴龍的朋友們致上最高敬意。

老實說,此結果雖然被狠狠打臉,但個人其實相當高興。理由是那被不停催化的三分狂潮,總算在這一天被驗證未必能成為制霸籃球世界的宗旨,縱然它推翻了筆者之前文章內文寫到:「公鹿這套體系除堪稱完備外,還是近乎無人能敵的存在。」卻也因為密爾瓦基以「人」為主要變因而造就的失落更成就運動迷人之處,因為數據所代表的,充其量只是勝算的可能性。

運動有趣的地方在於數據絕非一切,倘若你對英國脫歐事件有些初步認知的話,那應該知道脫歐派當初得以拿下勝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網路聲量崛起。脫歐派透過數據得知的結果,以網路型態向長期因經濟逐漸衰退造成不滿情緒內化的思維,在人民生活中逐漸擴散,甚至讓本來沒有投票意願的選民在最終選擇於公投時,會為離開歐盟盡一份走出家門。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到頭來這些終究是得以在數據掌握下,於公投倒數階段網路大樣本中可預期成果所獲得的勝利,不過籃球就不同了。

Bill James當初以賽伯計量學向世人提出用數據來打棒球的理論,而Billy Beane則將這套理論發揚光大。在棒球的世界中,球員個體本身就是一個計量單位,會影響到球隊整體運作效益的機會遠遠比籃球來得少,但即便是這樣,化學效應這項變因仍舊存在於由「人」所組成的團體,這也是為什麼Beane要自打臉使Jeremy Giambi被奧克蘭運動家給放棄的原因。*註一

*註一:本來被預估能為球隊帶來相當高貢獻的小Giambi,因場外因素及為休息室帶來糟糕氣氛而被交易。



(Billy Bean via:Zimbo)

三分狂潮由金州勇士帶起,以某種程度來說卻也可能由這支近年幾乎無人能敵的球隊所終止。

2014-15年賽季勇士投出了場均30.5顆聯盟最多的三分球,有趣的是,前一年投出最多球隊其實是火箭的場均26顆,再對比今年休士頓變本加厲來到40大關後,應該不難發現外線這項武器已經逐漸如一種毒品侵蝕般,一點一滴地讓全聯盟上癮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Daryl Morey是魔球的忠實信仰者,你可以把他當作NBA版本的Beane,至少我們可以確定他早在勇士崛起之前就已經開始默默實行計畫。他們兩人有多相似?數據的信任程度不必多談,這兩者都是透過一些別人看不見的球員進行挖掘,也一起在一個時期因化學效應放棄某位,看起來能為球隊帶來貢獻的球員,皆替球隊在例行賽帶來相當高的勝場,卻也都在季後賽提前終止夢想。

或許我們可以稱魔球理論為一種詛咒,如同《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裡鋼鐵人沒能抵擋薩諾斯的彈指*註二,而造成最終無法守護世界的後果。這個說法或許有些抽象,簡單來說,當你的理論太過前衛卻沒能在這個看似完美的模型中,找到如何將缺陷彌補的方法時,最終很有可能會因為自負而遭反噬(倘若你看不懂我這段話的意思,麻煩先看一下最後的註解或直接去看電影謝謝。)。

連續兩年敗給勇士後Morey在自己的twitter中這麼寫到:「Houston:5-8,Rest of NBA:5-34 Clips 2-4 Pels 1-4 Spurs 1-8 Cavs 1-8 Jazz 0-4 Blazers 0-6。」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正在用勝場數證明自己的理論是對的,但他沒有考慮到的是,這些勝場在勇士拿下勝利後也只能灰飛煙滅。當然不能否定Morey所作的努力,畢竟火箭確實看起來是這兩年來,唯一一支有能力扳倒奧克蘭的球隊,至少他也傾盡了自己的所有,然而現實卻是籃球的玩法不能只用理論來取勝,他也沒有3000倍的愛來替未來下註解*註三,畢竟接下來幾年火箭將面臨的很可能只有龐大薪資壓力,且走不出西區的未來而已。

可能要說再見了,Chris Paul和Mike D’Antoni的冠軍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