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職籃內戰ING:從PLG與T1兩聯盟命名談起

相信這兩天球迷都知道新聯盟的動向,主要就是該聯盟名稱正式確定了。

就其發佈的新聞稿大致內容為:新聯盟命名為「T1 League」 (以下簡稱T1)、提出加盟申請的球隊分別來自高雄(海神)、台中(太陽神)、台北(台啤)與新北(中信)4隊,聯盟組織將採協會制云云。

其中,讓筆者最感趣味還是T1的名稱與內涵。就新聯盟所解釋,T代表的不僅是頂尖(Top),更代表著台灣(Taiwan)、1更是宣示要打造台灣No. 1職籃聯盟,要向所有球迷展現台灣籃球的力量!



從名正言順到名符其實

命名其實是一個高度慎重工作,就像給出生的寶寶名字、家長都必須很慎重的左思右想,甚至要找專家協助。就T1的起手式來看,此波命名確實不賴。有意思的部分是,或與筆者國際旅行經驗有關,不知為甚麼T1會讓我聯想到一些國際航廈縮寫,如新加坡的樟宜機場有類似的標示,難道,新加坡也將插旗T1?或這是讓臺灣更能國際接軌方式?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較於T1,陳建州先生去年草創PLG時,聯盟名稱為「P. LEAGUE+」,聯盟名稱中的P代表People(臺灣籃球的球迷)、Player(努力不懈的球員)、Passion(對籃球的熱情)、Professional(追求20年的職業籃球)以及Plus(球迷的熱情加上球員的專業)。無論如何,就兩個聯盟名稱與含意比較,兩聯盟都深具正面意義,值得給讚。

名字對了,是好的開始,實質的就必須跟上,不然會實不符合其名。就PLG首賽季表現來看,從聯盟到四個球團確實都達到了「P. LEAGUE+」名稱當初的自我期許。由於目前許多好球員、教練都已經在PLG,對於T1 自許的頂尖,光球員來源、技術水準可能就是個問號。不過,如同筆者先前文章建議,如果無法成功招攬到類林書豪等級球員,在東南亞國家逐漸在臺灣成為新住民的趨勢與事實,或許招募東南亞指標性球員,不失為一個選才策略(見 得林書豪者勝:談PLG與復仇者聯盟臺灣職籃未來戰役),也更具跨國市場性。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攻城獅命名NO.1

PLG與T1顯然都訴求臺灣/臺灣人為主體,那各球團的名稱情況又是如何?筆者以為,就目前PLG屬地主主義經營思維下,今年四隊都有努力去經營在地球迷,其中,新竹攻城獅可說是經營得最成功的一支。新竹攻城獅從隊名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操作,如同大家所知道,大新竹本身就是以科學園區掛帥的城市,眾多專業技術人員每日認真在園區打拼,為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努力著,攻城獅採「工程師」諧音作命名發想,成功連結在地認同與情感,定錨效果極佳,發想者真的很有梗,堪稱神來之筆 (見 Beyond Winning and Losing & Trust the Process:新竹人能感性看球嗎?)。


新竹攻城獅PLG首年是一個非常成功賽季(攝於包廂)

攻城獅定位、命名到行銷,全都做對了,怪不得最後全臺灣都變成獅迷主場
攻城獅的成功案例確實值得各球團效法,未來兩個聯盟下各支球隊,應該更將在地特色與文化,融入球隊的DNA;其中,隊名定位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事實上,雖然臺北富邦勇士貴為今年PLG冠軍隊,但嚴格來說,”勇士”能否完整代表臺北市DNA?

就筆者以為,臺北市是首都、一個充滿各式異鄉遊子求學(光專科、大學以上的學校就高達43間)、逐夢、工作的地方(該聽過林強的《向前走》名曲吧)、更是一個國際都市。當大臺北地區(包括臺北市與新北市)未來似乎會有三個新興職籃球隊,他們值得更接地氣的名字!

未來落腳任何地區、企圖屬地經營的球隊,若要成功招喚在地球迷認同,除運動人才到位外,更應該要有專業研發團隊,思考可長可久的經營策略,攻城獅是成功案例。


如同筆者先前所述,臺灣市場有限,相關有志者合作路比較能長久(見 Hand in Hand:創造多贏,本國職籃不泡沫的必勝公式),但現在兩邊競爭態勢明顯,必須交給其球迷與自由市場機制決定,但若處理不當,兩邊陷入惡性競爭,球迷大量流失,可能也會泡沫化。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此,PLG與T1L的命名到競爭檯面化,給筆者一種感覺,就是運動很像政治學。從名稱開始就在PK,透過文字訴求、提出各自運動信仰與價值的招喚,好似不同政黨的競爭,本質要的就是選票,而球迷就是選民。

當然,現在的球迷愈來愈聰明,也愈來愈有品味,更是具備自由意志的選民!漂亮的口號、華麗的包裝,或許能迷惑你我一陣子,但能持久的還是實質牛肉,講到底,還是那句選民常說的:”Where is the beef? We wanna se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