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裁判難為!運動科技輔助維持公平性

清華大學體育系/運動科技中心

首先恭喜多倫多暴龍隊以4:2結束總冠軍賽,從1995年加入NBA賽事前後24年以來,首次挺進總冠軍賽即奪得金戒指與金盃,對手還是尋求三連霸的勇士隊。依稀記得,在東區四強賽的第七場賽事,多倫多暴龍隊前鋒 Kawhi Leonard 終場前4.2秒,從球場左側接獲隊友傳球,繞了大半個球場,到了右邊底線跳投,球在籃框彈了三下有效完成Buzzer Beat,成功率領球隊以92:90擊敗費城76人隊,在七戰四勝制的賽事中,順利晉級與公鹿爭奪東區冠軍。

賽後美國體育專欄作家 Jeff Smith 以《Did Kawhi Leonard Travel Before Game-Winning Shot vs. Sixers ?》全文主軸焦點仍然放在球員,對於裁判誤判影響比賽這件事情似乎沒有過度的批判。再者,當家球星KD因傷退賽的第五戰中也曾發生兩次爭議判決,姑且不論裁判是否誤判,端看場邊教練Steve Kerr僅以嘴巴碎念理性的向裁判反應。反觀國內籃球最高殿堂SBL超級籃球聯賽,桃園璞園與台灣啤酒季後賽第四役賽事結束86:82延長險勝台啤,賽後台啤隊職員上前與裁判理論險些引發衝突,為何兩國籃球文化面對裁判執法有如此大的差異態度,有許多面向值得討論,但導入高端運動科技協助執法值得關注。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避免人為失誤影響比賽公平性,即時重播系統已被國際間許多運動賽事運用,在遇到爭議的同時,裁判得以調閱電視錄影畫面來輔助判決,以減少誤判的可能性,維持比賽的公平性。端看國內2018年的 SBL 超級籃球聯賽,賦予教練無限次挑戰的權力,只要有爭議判決,場邊教練即可提出挑戰,經過檢視即時重播系統,裁判可更改判決,筆者從季後賽四強及總冠軍賽總共16場賽事中發現,對戰組合中的教練針對裁判判決總共提出13次挑戰,其中有7次成功6次失敗,成功率達54%,失敗率為46%,最容易產生爭議判決的時間在決勝第四節。最常出現的位置就是兵家必爭的禁區位置。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賽事進行過程中,會發現裁判誤判除了場邊教練外,就是場上進行比賽的球員,場邊教練也會聽從場上球員的建議決定是否進行挑戰,影響球賽勝負的因素很多,在4/25及5/04兩場富邦勇士隊與台灣啤酒隊的賽事中可發現,賽後比分差均在2-4分,場邊教練提出挑戰成功的結果是否間接影響勝負結果值得討論。經觀察發現16場賽事中出現的13次挑戰,成功的7次當中有6次是由富邦勇士隊總教練許晉哲提出,其中提出7次挑戰僅有一次失敗,成功率高達85.7%,第16屆SBL超級籃球聯賽最終由富邦勇士隊奪得冠軍,從觀察結果發現,注意細節絕對是獲勝的要件之一。

兩年一次的FIBA籃球規則修改,2018年修改的確賦予裁判不小的權力,只要對裁判有稍稍不敬,無論是言語上甚至一個眼神,裁判就有權給你一個T,為了避免球員動作過大,導致對手受傷甚至引發全武行,從今年賽季U出現的頻率就可發現,避免球場肢體暴力衝突,竟成為場上裁判首要工作之一,因為只要球場上只要發生打架事件,首當其衝被指責的往往就是裁判,成為整起衝突事件的代罪羔羊。

回顧過往多起球場暴力衝突的發生,通常都是一開始裁判沒有注意到一些小的動作,或是吹判不夠明確,比如說揮肘或是會讓對手受傷的危險動作,使得球員在哨音上無法獲得裁判的公道,因而產生報復的心態,暴力衝突事件因此展開。裁判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犯錯,優秀籃球裁判在執法時能維持每場比賽判決的一致和穩定,但總會遇到判決的盲點及死角產生,裁判除了被賦予維持賽事進行的公平性,讓賽事順利進行也是必要工作之一,因為只要一旦發生暴力衝突事件,沒有人會是贏家。

請繼續往下閱讀

裁判這項工作,肯定是吃力不討好,國內裁判大都身兼教職居多,當國內還在討論如何教育提昇籃球裁判人員專業性的素質時,早在NBA過去在2009年及2011年,早已接連爆發了因為裁判工會對於裁判薪資不滿意而罷工的勞資糾紛,進而導致裁判群們罷工的新聞事件,相較之下,兼職者和有工會在背後支撐當然有極大差異,這也是台灣職業運動努力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