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科學化發展,進階數據大解析(二):籃板率、USG%、AST%、TOV%

這次,我們要來認識幾個衡量特定面向能力的進階數據。如果你還沒看過第一篇,趕快點下面連結:

籃球科學化發展,進階數據大解析(一):EFF、GmSc、eFG%、TS%



四、常見進階數據

傳統的籃板數據會受到球隊進攻節奏與戰術配置等影響,為了能更客觀的衡量每個球員掌握籃板的能力,籃板率是一項很好的指標。而籃板又可分為進攻籃板與防守籃板,因此籃板率的數據有以下三種:TRB%、ORB%及DRB%。

TRB%(Total Rebound Percentage,總籃板率)

總籃板率所要表達的意義是,球員在場上的那段時間內,他抓下了場上多少比例的籃板。



把公式拆成兩個部分來看:,前半部代表該球員抓下了該場比賽所有籃板中的多少籃板,但除非球員打滿整場,否則不可能有機會抓到所有籃板,以整場比賽的所有籃板當作基數並不合理,因此還須考量球員的上場時間。而就是球員在整場比賽(因為籃球比賽同時上場5個人,把全隊球員上場時間加總除以5,就是整場比賽的時間)出場的時間佔比,而籃板率是在計算球員在場上的那段時間裡,球員抓下多少比例的籃板,所以前半段(籃板比例)是分子,後半段(上場時間)要當分母,原本的公式應該是:



將公式整理一下,後半部的分母變成倒數改用乘的,再乘上100(籃板率以百分比計),就是籃板率的公式啦!
缺失:

整場比賽的籃板並非完全平均的分佈,有可能集中在某段時間,而另外某段時間則沒什麼籃板。單純以球員上場時間的比例,去推算他抓到的籃板佔那段時間多少比例,其實有些不太精確。但如本系列一開始說,若要精確計算,必須整場比賽每個play一一統計才有可能,籃板率只要透過賽後統計數據就能計算出來,已經沒得挑剔了。



ORB%(Offensive Rebound Percentage,進攻籃板率)

DRB%(Defensive Rebound Percentage,防守籃板率)

概念跟公式都跟TRB%一樣,只是總籃板換成進攻/防守籃板而已。



比較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本隊能夠抓進攻籃板的機會,如果沒抓到,就變成敵隊的防守籃板了。因此全隊的進攻籃板與敵隊的防守籃板相加,才是該隊所有能抓進攻籃板的機會。最後一樣除上球員上場時間的比例,再乘上100,就是球員的進攻籃板率。而防守籃板則反之。



USG%(Usage Percentage,球權佔有率)

USG%這個數據傳遞的訊息是,一個球員終結了球隊多少比例的進攻機會。他的數據跟籃板率有點相似,並且包含了一些TS%的概念在裡面。



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公式的結構跟籃板率非常相似。我們也將USG%公式像籃板率一樣進行拆解:。在TS%我們有提到,一波進攻機會的終結基本上有三種情形:出手、被犯規後罰球與失誤。一次出手與一次失誤代表一次進攻的終結,而一次罰球出手代表0.44的進攻機會被終結(與TS%的0.44相同概念,沒看過第一篇的讀者建議可以回頭參考第一篇TS%的部分)。所以USG%也和TS%一樣以進攻機會為基準,差別在多納入了失誤,使前面提到的TS%沒包含的部分也考慮進去,FGA+0.44×FTA+TOV整串就代表著球員的所有進攻機會。

USG%公式拆解的前半部分代表該球員終結了球隊多少比例的進攻機會,後半部分就是球員在整場比賽出場的比例,而USG%是在計算球員在場上的那段時間裡,球員終結了球隊多少比例的進攻機會。

缺失:

很多人會把這個數據當作球霸的指標,因為名稱叫”球權”佔有率,但事實上這並不完全正確。USG%只考量最後將球權終結的部分,球是誰投掉就是誰佔有,完全沒考慮傳球率與盤球時間等方面。因此一名球員若在一支球隊具有很重要的戰術地位,或者球隊非常依賴他的終結能力,那麼他的USG%就會比較高。當然球員拿到球後經常選擇自己終結掉,確實也會使USG%變高。但要單純以USG%當作球霸的參考指標,恐怕不是那麼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