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Harden不再需要親自操刀每一波球權:淺談籃網的進攻

隨著Mike D’Antoni (以下簡稱MDA)的到來,籃網的進攻讓人想起了還沒有CP3的火箭。Harden跟Capela的擋拆餵餅──無趣,卻簡單暴力。但在籃網,事情畢竟有點不同:當你的中鋒能夠傳能投,當場上另一半邊的兩個射手都領著頂薪,事情就比較有趣一點了。

我不知道是該稱讚MDA,還是該稱讚Nash的執教。但籃網採用最簡單的擋拆,卻收得如此成果時,我還真想大喊一句:「Harden沒有輸。」沒有人可以否認,當MDA的進攻體系有了足夠好的射手,那火力是多麼無解。在這裡,我想要特別強調一件事:並不是把巨星塞在一起,進攻就會順暢。KI時期的塞爾提克、KL-PG的快艇、Butler時期的76人(當然現在的76人也是)。失敗的例子多不勝數。而籃網能展現如此成果,實屬不易。我們可以看一看籃網的進攻,是如何讓Griffin融入、讓三星達到平衡,並在禁區防守約等於一個Curry的情況下,搶下東區第二席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籃網的進攻(1) ── 先發的MDA體系

籃網現在的先發是四射組合。而MDA體系無疑是射手體系。MDA的火箭跟Kerr的勇士都教會了我們現代籃球的核心思維:當場上足夠好的射手超過兩名,包夾看起來就很愚蠢。而籃網的這套進攻,沿襲了火箭時期的 PnR+3名等球射手,只是這3名「等球射手」的3P%都超過40%。比起當初火箭的一票36%射手,有三個一線等球射手確確實實地彰顯出了MDA體系的破壞力。其實MDA體系也沒什麼好提的,大家火箭都看多了。擋拆後最差就是傳給弱邊,遇到好的輪轉撲防就再切入、導傳。一切的關鍵都在擋拆本身的破壞力,以及其他三人的外線準度而已。



籃網的進攻(2) ── 側邊擋人、手遞手

終於提到標題的內容了。籃網的第二套進攻也是射手體系:將側邊的擋人跟手遞手兩個東西拿起來組一組,不是空檔就是對方換防。而換防對上籃網是不可能有用的,賽爾提克的新總管肯定是有深切地體會到。雖然側邊擋人跟手遞手的組合,先發五人隨便配都跑得起來,但其實只有兩種模式。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直接用對戰賽爾提克的第五戰精華來看一看。

1. 雙球星+中鋒:以 6:16 – 6:22 這段為例。BG高位持球、Harden幫Irving做一個下擋後,Irving接過BG的手遞手傳球。這樣的起手式能混淆對方防守,讓最後持球的人做出選擇,或者是幫他清出空間做事(單打)。可以看到塞爾提克是知道籃網的把戲的。Smart一開始並沒有換防,是因為後面的手遞手會需要TT稍微show出去防止第一時間的外線空檔,Smart自己可以換防到可能roll in的內線(Griffin)身上。但執行起來卻還是讓籃網獲得了空檔,還是兩個。一個是 Irving的假投騙到了TT的站位趨前,讓roll in的Griffin獲得了接球空間。另外一個是,如果Harden稍微往下沉後接到Irving的背後傳球,不是Harden的三分空檔就是換Harden傳給Griffin內線roll in。

2. 雙球星站弱邊:以 6:23 – 6:29 這段為例。在這之前,Harden先將球交給弧頂的Griffin後,往KD的方向打算擋人。Griffin往另外一邊尋找手遞手的機會,而Harris直接接過後來到弧頂,一個假投後傳給弱邊擋出的KD空檔。其實強邊的這套進攻非常常見:有運動能力的內線會roll in吃餅、接到球的後衛/側翼可能會獲得一絲空檔後直接切入、內線可能再幫強邊底角的射手進行掩護,這些在有射手的球隊都看得到。但弱邊的擋人,讓筆者想起勇士的off screen motion。儘管強邊的細節有點不同,但強弱邊同時掩護是Kerr勇士的不動招牌。當然這波可以看到塞爾提克守得並不好:為了防止Griffin的 roll in,弱邊底角往籃下的協防是必要的。但可以看到Tatum跟Smart都太過在意強邊的攻勢,卻放空了在弱邊整季有45%三分命中率的二樓跳投。原本弱邊的擋人用意在牽制弱邊的防守者,讓他們不容易協防,藉以解放強邊的攻勢。但賽爾提克的輪轉本來就不算太好,而這波也以KD的空檔三分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