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球員的生存之道

板凳球員的辛苦與心酸

一支球隊通常會有20幾個人,經過一個暑假的激烈競爭後,其中18個會被選為當年球季報名名單。到了每場比賽前,又得從這18人裡挑出12名選手登錄,這12個人才有上場的機會。然後這12個人並非每個人都可以上到場,經驗告訴我們,一場激烈的球賽各隊教練平均使用的上場人數大約為7到8人。也就是說,登錄的12人裡頭,有5個人是被登錄心酸打不到球的。最後,在上場的那7、8個人中,只有5個球員能夠成為先發。他們是球隊菁英中的菁英,高手中的高手,只有他們不會被叫做「板凳球員」。換句話說,在籃球的世界裡,板凳球員的數量遠多過先發球員。

不同於先發球員的光鮮亮麗,板凳球員的奮鬥歷程總是鮮少被注意的。如果你看過以華裔NBA球星林書豪故事為背景的紀錄片《林書豪旋瘋》,或是講述一名素人球員聖地牙哥如何成為英超聯盟球星的足球電影《疾風禁區》,就會知道作為一名板凳球員,他們的奮鬥歷程總是充滿的辛酸與血淚。然而,像林書豪一樣能夠從板凳中脫穎而出的人,實在是非常幸運的少數,如果扣除這些最後出頭天的人,應該會有更多板凳球員到最後是沒有闖出什麼名堂就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地。不是每個人都能如願成為夢想中童話故事裡的灰姑娘。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板凳球員來說,如何在球場上繼續打球,用「生存」這個字再適合不過。他們沒有穩定的上場時間,甚至連被登錄或被報名都是問題。他們總是摩拳擦掌準備取代先發的人,但卻也隨時可以被取代。他們每天比別人多練了一倍的投籃與跑步,但比賽時他們能幫助球隊最多的卻是攝影與紀錄。他們總是在上場與不上場間掙扎,在教練關愛與不關愛間徘徊,能上場就是生,不能上場就是死。拼了命想盡各種辦法只為了多留在場上一分鐘甚至30秒,這是板凳球員的生存之道,也是球場上最殘酷無形的事情。

如果你也是板凳球員,或是對這段文字有同感,那麼你也許會想知道,作為一個不上不下的板凳,或是周星馳電影《喜劇之王》裡說的「死跑龍套的」,我們要怎麼生存下去。這不是一篇以教練的角度撰寫然後用來安撫板凳球員的文章,而是一篇以板凳球員為出發點寫成的生存法則。以下將以一個板凳球員過來人的身分,分享一些坐板凳、甚至連板凳都做不到的奮鬥經驗,希望可以給同是「開特力防守者」的各位一些建議,有朝一日也可以跟林書豪或聖地牙哥一樣,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準備好了沒有?

作為一個想要熬出頭的板凳球員,所有條件中最基本的就是你準備好了沒有?如果只是空口說白話,而沒有真的去訓練、去思考、去拼命、去等待、去心理建設,那麼說再多也沒有用。更何況準備好的人也未必會如願成功,所以把自己準備好其實只是第一關,後面的關卡多得像山一樣,連第一關都過不了的人,是沒有資格抱怨自己只是一名板凳的。

抱怨完了,然後呢?

很多人會因為沒有上場機會而開始抱怨,抱怨教練不會用人、抱怨隊友靠關係打球、抱怨大環境無奈、抱怨自己運氣不佳。抱怨到底有沒有用?其實是有的,適度的抱怨就像罷工的勞工一樣,可以讓別人注意你的心聲與訴求。另外,抱怨也可以紓緩心理的壓力,適度的發發牢騷,會讓壓抑的自己比較好過一點。

我常會這樣說,如果抱怨有用,就繼續抱怨吧!如果抱怨可以讓你被看見、可以換取上場的機會(就像吵著要糖吃的小孩會有糖一樣)、可以讓你打球打得好一點,那就抱怨吧!但如果沒有用的話,我想問的是,抱怨完,然後呢?如果真的是教練不會用你,你抱怨了,然後呢?顯然你的抱怨對一切都不會產生改變,你要嘛像個英雄一樣閉上你的嘴巴,繼續想辦法努力,要嘛接受現實,默默地離開。我的經驗是,當你在抱怨時,除了讓自已感覺好一點外,其實通常沒有什麼用。甚至,這些抱怨會讓你無法專注去尋找更多可能成功的方法,因為抱怨就像你的後路,是讓你可以不用承擔失敗的大絕招;不管你覺得是教練的問題還是隊友的問題,只要這條後路還在,你就不會覺得是你的問題,你就無法專注的去尋找其他可能的出路。當然,有些人不會抱怨別人,他們抱怨自己,但他們也只是停留在抱怨自己。怪自己長得太矮、怪自己長得沒有別人壯,怪自己時運不佳。他們看似很負責的把責任推到自己身上,但卻總是推向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情上,這樣其實跟抱怨別人沒有什麼兩樣,最後這些抱怨仍然只是一切心裡感覺上的出口,解決不了任何事情。 我們常常把自己的失敗通過抱怨去歸咎到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上,然後以為這樣就夠了。我想問的是,抱怨完了,然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