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國家內線養成日誌 曾祥鈞正在成為的模樣

P. League+正式成立之前,還在ABL未知汪洋中漂浮的臺北富邦勇士,決定簽下號稱未來國家內線接班人的曾祥鈞。

這個消息震撼了整個籃球圈,畢竟這是勇士正式和SBL分道揚鑣的第一個賽季結束,而簽下曾祥鈞所代表的,無疑就是從SBL的牆角挖人。當然勇士在ABL體制下此操作完全合法,不過卻重擊了近年選秀低迷的SBL生態。

相同的情況發生在周桂羽、高國豪和林俊吉等人身上也一樣,然而相比之下,曾祥鈞的簽約卻比其他新秀還要更加衝擊,畢竟他還是臺灣普遍缺乏的高個子。

曾祥鈞的大學生涯是在遺憾中結束的,季軍賽對上中州科大的比賽,曾祥鈞雖然想在小巨蛋舞台上證明自己,不過急躁和未成熟的籃球技術,卻反而縮限了他在四強賽的結局。儘管苛責從乙組出身的曾祥鈞似乎有些過於嚴格,不過一些他在場上肢體語言和慌亂的狀態,卻似乎反應缺乏大場面經驗的差別有多大。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時也開始有人產生了問題:「我們中華隊未來的禁區真的要交到曾祥鈞手上嗎?」


圖片來源:臺北富邦勇士
將國家隊禁區重擔交在曾祥鈞手上,是他從U18走到中華白再跟著中華藍,人們對他所賦予的期待,說實話這並不公平,不過卻似乎也是他在突然抽高後,以籃球為職業志向下注定需要背負的原罪。205公分的身高讓曾祥鈞在UBA賽場上顯得十分亮眼,也不免讓人期待被譽為魔獸的他,能為輔大的天花板墊多高。

曾祥鈞在UBA時期的模樣,宛如許多球迷對一些NBA球員的期待程度,我們總會替球員設立天花板的框架,卻很常忽視掉球員性格、所在環境與其他未開發要素,而非透過曲線和特點來剖析球員的方向。

舉例來說,2014年NBA狀元Andrew Wiggins在進入職業賽場前就被高度期待,甚至有人將他和LeBron James、Kobe Bryant等人相比。然而卻選擇性忽略Wiggins個性與他當初在北大荒的環境,反而很少有:「他或許已經盡力了。」的聲音,因為那個未實現的期待依舊,那個認定他還有尚未兌現天賦的想法還沒結束。


圖片來源:臺北富邦勇士
同樣的道理套在曾祥鈞的情況也十分類似,不過慶幸的是,進入職業賽場後,曾祥鈞似乎有機會避免球迷的Wiggins情節在他身上。雖說一切歸功於總教練許晉哲似乎有些矯情,但勇士教練團針對曾祥鈞的養成路線,卻毫無疑問是讓他真正有機會朝國家隊靠攏方向的重要功臣。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祥鈞在季軍賽之所以無法制霸比賽,除了因為斑霸在中州科大的出色表現外,曾祥鈞一些低效率的面框投球也讓輔大不少球權就這麼轉讓給對手。

不過來到勇士後,卻可以發現勇士教練團在運用曾祥鈞時,大量減少他的非必要出手,而是要求他必須在每一波進攻擔任掩體,無論持球者的下一拍判斷是直接過防守者後跳投,還是直接擺脫防守者向內切,都能看到曾祥鈞會往內線衝擊籃框。一方面他可以擔任Roll in後的接應點,另一方面也可以成為Put Back的得分契機,僅僅只是這兩項任務,卻很可能就此改變曾祥鈞未來職業生涯的曲線。

走位判讀無非是曾祥鈞在今年最大的收穫,比起如曾文鼎站在肘區擔任策應點,曾祥鈞現在在做的事更接近苦工型內線,儘管有人將曾祥鈞和曾文鼎當成對比,但這兩人卻在本質上是不同的禁區類型。雖然這段話似乎和前文敘述有些相悖,但就「現在」而言,曾祥鈞依舊還在學習著要如何當好一名內線。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種版本的宇宙勇 Draymond Green和曾文鼎的相似之處

曾文鼎處理球的方式,是透過經驗累積和天賦的展現,即使他手上沒有球,依然可以判讀場上脈動,並指引隊友的傳球路線和跑位方向。不過曾祥鈞現在並不具備以上能力,甚至嚴格來說,他今年的樣貌才較為接近所謂「中華隊禁區接班人」的雛形,透過個人身材優勢,用簡單的方式跑到對的位置上接應得分,縱使聽起來似乎沒有想像中困難,但卻是曾祥鈞當年距離稱霸UBA所缺乏的那一步。


圖片來源:臺北富邦勇士
心境也是另一個重要變因,即使曾祥鈞是乙組出身,但在大學時就擔任中華藍代表的經歷,對這個年紀任何人來說都算不低的成就,尤其他在輔大時更是學長,除了教練外並不會有人去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