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三枚籤,五年一輪迴 – 2019黑衫軍選秀攻略(次輪篇)

前言:

總冠軍賽終於落幕,選秀會象徵下個球季的起點。和往年相比,今年整體深度不足,又碰上自由市場大年,降低了許多可看性,但是對於缺乏交易資本的馬刺來說,這一年的三枚選秀權可說是改善球隊未來體質的好機會。誰知道今年降臨聖城的毛胚經過改造會不會在哪天成為下一位季後賽舞台的奇兵呢?

談2019選秀,不能不知道

1. 深度微米級的一年

相較於不少名家不斷強調今年是側翼大年,去年談2018年選秀就預告過今年深度只會更小,隨著幾位大物R.J. Barrett、Nassir Little、Cam Reddish表現不如預期,Bol Bol、Darius Garland打不到半個球季就遇到整季報銷的傷病,看起來甚至比預期中還小。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前三順位之外,第四順位之後放在一般深度的選秀年大概都要再加5-10順位才會被選中。具體的分檔大概是Top 3、4-7、8-22、22-45,45順位之後基本和落選秀不會有明顯區別。如果要拿過往例來對比,大概會接近2010年,四位全明星等級,四位先發等級,其餘清一色都是角色球員,甚至就連暗潮洶湧的市場動態都很類似。

2. 說好的側翼大年?

去年分析Leonard與DeRozan交易案,曾有球迷針對「明年是選秀小年,這枚附帶的前20順位保護首輪選秀權意義不大」提出質疑,表示「鋒線之年何來小年?」。

今年側翼新秀的確不少,但是深入了解就會發現量多質不精,Undersized是普遍的通病,多的是身高不足以打到四號只好被歸類到側翼,卻又缺乏轉型三號位潛力的球員。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選秀這種事,真的不是「數大便是美」。

3. 熱鬧滾滾的交易市場

選秀權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選前價值永遠比選後價值來得高,於是在選秀小年裡,賣家總是積極在選前做出交易,可是買家卻不見得願意出高價收購。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13年,當年一共發生16筆交易,其中兩筆交易最能反應當年選秀權價值:

第46順位+現金 = 第27順位
2014年次輪籤+現金 = 第26順位 + Malcolm Lee
由於今年選秀深度不足,早在五月中旬就傳言老鷹、塞爾提克、籃網、76人有意出脫過剩的選秀權。上週籃網等不到選秀當天也直接搭上首輪第17順位清理薪資空間。換個角度來說,今年選秀權的流動會比往年都多,如果眼光夠好,要拿到數枚選秀權付出的代價相對小,也肯定有手中沒選秀權的球隊耐不住寂寞花錢進場試手氣。

請繼續往下閱讀

4. 處理Nikola Milutinov的好機會?

如第三點所說,今年選秀權很便宜,不過馬刺手中除了未來數年的選秀權,過剩卻賣相不佳的後衛戰力似乎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籌碼。

唯一具可看性的大概是Nikola Milutinov的簽約權。

馬刺隨隊記者Jeff McDonald在球季結束後曾提到,隊內正在考慮Milutinov加入NBA的可能性,也在評估市場上對他的報價。2014年第一輪第26順位的Milutinov今年可說是完全打出身價,在最高層級的跨國聯賽Euroleague場均出賽26分鐘就貢獻11.7分7.9籃板1.5助攻,以些微分差錯過Euroleague第二隊的肯定。

在Jakob Poeltl加入的情況下,馬刺今年又試訓大量活動力出色的長人,如果價格合適,Milutinov並不是不能放上貨架的資產。再考慮到2020年也是選秀小年,Milutinov的簽約權或許會比想像中更有吸引力。

請繼續往下閱讀

---篇幅有限,將依區間分為三部分:首輪中、首輪末、次輪初---

次輪選秀策略:

馬刺是一支擅長新秀養成,卻不喜歡同時培養太多新人的球隊。回顧選秀史,馬刺剛好「手握三枚籤,五年一輪迴」,而這兩年都至少選擇了一位外籍新秀放養。2011年交易獲得四枚籤更直接選了兩位。



而今年外籍新秀從Luka Samanic之後就因為實力相近呈現大亂鬥的局面,上週退選截止日又流失一批可觀的人數,無疑加劇今年首輪尾聲捉摸不定的局勢。

對馬刺來說的壞消息是少了可以選後放養的目標;好消息是”首輪末-次輪初”把持多枚選秀權的球隊在兜售不易的情況下,只好退而求其次提前選擇不符順位的外籍新秀,盡可能保留選秀權的價值(例如2016年的塞爾提克),落在49順位的馬刺就有機會選到比預期順位更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