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寫過往那些籃球事01—不要只有訓練你的本能

大二那年,我還在師大甲組籃球隊載浮載沉。因為當時UBA尚未訂定25歲條款的關係,當時球隊中可說是人才濟濟。除了我之外,每一個球員都出身顯赫,有些人是現役的中華隊國手、有些人是現役的SBL球員,其他人不是來自高中甲組名校就是高中的亞青國手。身為一個高中乙組出身、身高只有一百七十六公分、體重七十公斤不到的我,想要在這高手如雲的球隊中獲得青睞,甚至是熬出頭,當然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因此,我敢說那些年在師大的日子裡,我絕對是練習最拼、量最多、最認真的球員。


那時候師大練習的量沒有像現在這麼多,一個禮拜練四天球,一天只有練一餐。TZ娛樂城天分不如人的我,當然不能只有練一餐。我規定自己得在每天早上六點爬起來,然後按照自己安排的課表訓練,像是去球場練投籃,或是去操場跑步。那時候我還是小咖的球員,不敢私底下自己用體育館的球場,只敢到室外球場投籃,如果遇到下雨,還會穿著雨衣在大雨中投球。每天的團體練球結束,我會把握可以用體育館的時間,排些椅子做些基本動作,增進自己的運球技巧,又或者到學校的健身房做做重量,看能不能把自己練壯一點。為了加強自己,除了在甲組校隊的訓練,我也跑去跟乙組校隊「陪練」。乙組校隊打的是甲三的球賽,雖然我的身分不能打甲三的比賽(在台灣,體育相關科系不能參加甲三的球賽),但我還是跑去跟乙組校隊的教練講,希望我能跟他們一起練習。我常常在甲組校隊練完直接接乙組校隊練球,往往一次練下去就是四、五個小時的球。那時候的我,一點也不在乎什麼自尊心或面子的問題,反正哪裡有球練我就練,因為我知道,我高中練習的量不如人,天分也不如人,現在得用更多的時間去彌補所有的不足。否則我根本沒有出頭的機會。


然而,如此大量的練習除了幫助我的體能變很好之外,對於球場上的表現好像沒什麼幫助。經過了一年「摧殘自己」的特訓,我仍然無法上場,無法獲選為被登錄的正式球員。的確,我的體能因為大量訓練而變得很好,每次跑體能的時候,不論是三千公尺或是邊線折返跑,我都是全隊第一個完成的。我的速度是全隊最快的,我的體力也是全隊最好的,但無論我在體能的表現上再怎麼傑出,我就是無法獲得上場的機會。


這對我來說蠻挫折的,如果我的訓練沒有成果,我上不了場就算了;但問題是我的訓練確實讓我的體能非常傑出,為什麼我還是一點進步都沒有?我不是抱怨教練團不給我上線上博弈場機會,而是對自己覺得納悶,納悶為什麼我的體能那麼好,但球卻還是打得亂七八糟?為了突破這個疑惑,我選擇了更暴力、更直接的方式,就是再把自己的訓練量加倍。秉持著「一天投一百球不會準,我就投一千球、一萬球」的信念,我在大二下時又把訓練量拉高了一倍左右。但,無論我練得怎麼辛苦,無論我把投籃、跑步的份量再怎麼增加,我在球場上的表現卻始終如一,一點起色都沒有。說實話,那時候我超沮喪的,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籃球天分。為什麼那些跑得比我慢、跳得比我矮的人,可以輕鬆地打好球?而我卻始終沒什麼長進?


這些疑問,要等到某次石老師跟我說了一段話後,才算是解開了我心中的疑惑。在師大體育系體育館有一個時段叫做體育系時間,體育館的四樓球場可以供體育系所有人使用,無論你是要打籃球、打羽球、打排球,只要大家協調好,就可以在那邊好好的運動或練習術科。大二下某次體育系時間,我一個人佔用一個籃球場半場練習,我規定自己今天必須完成三百顆投籃,並且每顆投籃都是要有「質量」的,也就是說,每一次的投籃前都必須做一些體能,讓自己在極度疲憊的情況下完成一次出手。我認為,這對我比賽很有幫助,因為在比賽中接到球時常常處於疲勞狀態,在這個狀態投籃會跟練球時的感覺差很多,所以如果平常練球能夠模擬疲勞的狀態出手,一定會對比賽有幫助。於是,我那天做了很多滑步加投籃、衝刺加投籃、折返跑加投籃、蛙跳加投籃、伏地挺身加投籃……。可以想見,平常三百顆投籃就得投很久了,現在每次出手前都還要加這些體能,我得花多久的時間與體能去完成這個訓練?正當跑得死去活來、氣喘如牛時,在另一個球場跟學生打三對三鬥牛的石老師默默看著這一切。石老師是我在師大的籃球教練,也是我後來念研究所的指導教授。他在學術領域的專長是運動哲學,在他麾下打球的時候,除了籃球的技術外,他財神娛樂城也常提供我一些哲學上的思考(有時候會充滿「禪」的味道),這些哲學思考往往幫助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在球場上遇到的問題,讓我有更多的方向去解決遇到的困難。那天,他趁我喝水喘口氣時把我叫去旁邊的椅子坐下來,簡單跟我聊了幾句,在關心了我的近況後,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我剛剛看了你的練習,是很認真沒錯,但如果你要進步,記得我的話,要多練練你非本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