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分時代的先驅是誰?勇士、火箭甚至太陽?很多球迷都會忘了這支隊伍-奧蘭多魔術

早在 10 年前,2009 年 1 月 13 日,魔術單場砍進 23 顆三分球,打破 NBA 歷史紀錄,有機會投進更多球,只可惜比賽進入垃圾時間,即便是 Tony Battie 這等替補中鋒,都想嘗試出手以利推升紀錄。最後,魔術以 139-107 擊敗國王隊。那是 NBA 引入三分球的第 30 年,而魔術是當時唯一投進超過 21 球的隊伍。

荒謬的是,這項紀錄似乎缺乏保存期限。短短 10 年被打破 18 次,有 10 次集中在本賽季。「現在看起來好像很正常啊!」當時才是菜鳥的 Courtney Lee 也對於球風的改變感到驚奇。進入了新的時代,不只有更多的三分線出手,更重視得分、空間。魔術過往的進攻哲學也是如此,一路殺進東區冠軍賽,擊敗了 LeBron 的騎士隊與塞爾提克,遇上全盛時期的洛杉磯湖人落敗。對比同期的隊伍,魔術的球風似乎才是邪門歪道。

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起現代球風的創始者,Don Nelson 於金州勇士帶起的「跑轟小球」、Mike D’Antoni 在鳳凰城太陽的招牌 7 秒進攻,甚至是 Daryl Morey 近年的魔球理論,都可說是時代開拓的重要推手。然而,其中絕對不能少了奧蘭多魔術,他們的打法更像現在的 NBA 球隊。魔術為了替 Dwight Howard 創造禁區空間,於鋒線採用兩名 6 呎 10 吋的高射手 Hedo Turkoglu、Rashard Lewis,並且放行球員搶投三分。

事實上,魔術的原則不是大量三分出手,或者極端的數據理論。Turkoglu、Lewis 也絕非高炮塔的先驅,原理只是找到最適合的進攻風格。就像金州勇士,圍繞著 Stephen Curry、Klay Thompson、Draymond Green 衍伸出「死亡五小」。今年球季,火箭與老鷹也各有獨自特殊的思維,兩者紛紛於本季締造單場 70 次的三分線出手,歷史紀錄前七名,有六次是由他們所包辦。

2009 年任職魔術總教練的 Stan Van Gundy 接受訪問,談起當時的球風思維,認為絕非為了投射三分球而出手,「我們非常理解、清楚得感受到,有分析師會告訴你有效率的出手為何。我們都知道,可是卻沒有人真正地去實踐。回頭來看,對比今日,我們以前還算非常少的。」該年,魔術隊的平均三分線出手僅 26.2 次,對比今年 NBA 的平均為 32 次,火箭就高達 45.4 次。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轉任 ESPN 分析師的 Stan Van Gundy 提到,以前魔術沒有雇用專職分析師,卻在教練團內有非常前衛的思維。反觀現在的隊伍,幾乎都有獨立的分析部門,去推薦教練效仿以前的奧蘭多魔術,2009 年卻只有他們一支球隊敢這樣做。別太意外或敬佩,這其實也是巧合,「並非革新或是奇想,實際上就是找到最適合球隊陣容的打法。」



很簡單,魔術擁有那段期間最強悍的中鋒「魔獸」Dwight Howard,在禁區無人能擋,唯一需要的就是空間。球團安排 Turkoglu、Lewis、Lee、JJ Redick、Mickael Pietrus 等多名射手,圍繞在魔獸周圍,Stan Van Gundy 表示,「我們想的絕非大量三分球,而是積極往禁區打,並且創造空間,讓隊友幫助 Dwight。放行他們從三分線出手。所以,你要不是被 Howard 灌爆籃框,就是被三分球射爆。」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差別在於,魔術沒有主動擁抱三分球,而是去挖掘這項武器的可能性,「老實說,我不認為自己有在想關於三分球的效率,要的只是最佳出手以及空間。」Lee 解釋,要貫徹球隊戰術,最重要的是弧頂發動擋拆的球員,必須空手切入吸引弱測邊的防守者,被迫對手進行抉擇,要不讓魔術擁有禁區進攻機會,再不然就是賭射手不會進球。當時,多半的對手都寧可選擇放掉射手,因為 Howard 總是讓他們更加畏懼。

不盲從三分球,我們還可以從另一項數據來看。綜觀所有單場三分球進球數超過 23 球的隊伍,沒有任何一支球隊的命中率高於魔術,當時他們是以 62% 完成歷史。反觀新紀錄保持人,例如火箭的命中率大概都是低於四成。重要的是,魔術證明這套戰術是有效的,曾經叩關總冠軍賽就是最佳證據。



現任魔術總教練 Steve Clifford,也是過來人。談起過往球隊大膽的作為,他認為擺上四名外圍射手,進而創造一對一單打空間的進攻思維,在當時並沒有這麼流行,現在「射程」、「空間」卻早已成為顯學,大量融入當代戰術板。魔術播報員 David Steele 以自己長期的觀察提到,「一名中鋒設置掩護,並且在禁區出手得分,周圍還有一大票頂級射手。就好比火箭搭配更高級別的 Clint Cap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