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學:哈佛跑鋒何凱成翻轉教育》─ 這是一場品格的試煉

這是一場品格的試煉
(以下內容摘錄自本書 p.254-259)



沒有場館、家長擔心學生課業、無法籌到經費,是學校拒絕參加球學聯盟的三大理由。

遇到這些狀況,我都是持續溝通,讓學校、教練理解,想讓運動成為教育的一環,勢必要衝撞現有體制。不過,許多學校雖然認同,礙於壓力,還是選擇觀望。

我想起以前在球隊時,每當面臨艱困的戰局,教練總是把所有球員聚集在一起,告訴我們:「現在是第四節,我們落後七分,球權在我們這邊。這是決定我們球隊品格的時候,我們要選擇怎麼面對。」

放棄?還是設法解決問題?愈艱難愈是考驗決心的時刻,我選擇設法解決問題。



提升觀賽率,打造運動經濟

球學之所以想把比賽拉回校園,就是不想造成資源浪費,主場球隊不需要額外負擔住宿和交通費,也有主場優勢;更重要的是,方便該校學生、家長、老師和校友觀賽。若球隊戰績好,甚至可以幫學校打響品牌,凝聚向心力。打造出團隊,才算創造了價值。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個大目標底下,球學除了會為參加聯盟的球隊設計標誌、製作周邊產品,也會全力宣傳比賽,吸引觀賽人潮。我們的理想是,到了季後賽,觀賽率若達到80%,就能創造經濟規模,商業模式自然產生。

我們希望藉此一步一步帶動台灣的運動經濟規模,讓即使只是高中聯盟賽,也能創造經濟效益。

一旦運動經濟產生實質效益,學校就可能進一步投資軟、硬體設備,並認真經營,例如:除了在比賽時銷售周邊商品,甚至主動找企業贊助,讓球隊獲得更多資源、球員更能專注打球。而一旦球隊贏球,校友們也更有意願捐錢,形成正向循環。

除了實際收入對球隊有益,更重要的是透過聯盟賽讓球員有更多曝光機會,國內外球探更容易從校園發掘明日之星。

這些,都是我用來說服校方的觀點。最後,我會拿出在美國參加美式足球的照片,讓他們知道我有堅定的信念:運動也能逐夢成真。讀書,不是唯一的奪標之路。

我拿出當年被教練讚嘆為「最佳運動大使」的熱情,極力向學校說明,雖然有些狀況和觀念短時間無法撼動,我仍然珍惜每一次的機會。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母校而戰

因為主張「回家打球」,球學堅持參賽學校必須有自己的球館。

但是,台灣目前有五百多所高中,其中三百多所有籃球隊,有室內球館的僅一百六十多所。因此最終符合條件並同意參與的,大約五分之一。

很好,已經有五分之一了!我的心態就跟當初在球隊受訓時一樣,永遠聚焦當下、把握「下一球」的機會。經驗告訴我,如果口碑好,其他沒參加的學校將來多數還是可能加入。我有信心,一旦見識到主客場制下的現場氛圍,學生與教練都會有不同以往的感受,他們會愛上它!

改變,確實發生了。

「我特別喜歡主客場制,」球學聯盟全國季後賽冠軍隊中正高中球員曾則剛說,「打球不再只是球隊的事,而是全校師生都能有參與感,一同歡慶的感覺很棒!」

學生的反應,也會改變家長的想法。

建國中學教練高崇壽提到,建中的家長對於學校球隊向來大力支持,再加上球學聯盟提倡「回家打球」的概念,未來有機會在校園舉辦多場賽事,更能增加球隊與學校、家長的凝聚力。而站在教學最高位置的校長,看見的則是品德教育。

「其實教練比較喜歡到客場打球,因為在全場為敵隊加油的情況下,更能鍛鍊學生的心志,」拿下高中乙級聯賽全國第五名、彰化高中校長王廷煌提到。

彰化高中自八強起,便以客隊之姿過關斬將,一路挺住壓力,在四強決賽中打敗台中嶺東高中,取得爭冠資格。然而,經歷過乙級聯賽五場比賽,對球員的體能與精神都是一大考驗,但儘管傷兵眾多,從師長到球員都不願放棄比賽。

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校長談到,他曾經是桌球運動員,之所以願意加入球學聯盟,除了本身熱愛運動,也是由於身為彰化地區第一志願,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學到許多,但這樣的訓練機會卻只能在運動場上獲得。